神龙元年(705年)正月的长安,寒风吹了一整夜,连长生殿的窗棂都被冻得发颤。殿内烛火明明灭灭,岁的武则天刚从梦中惊醒——不是被噩梦吓的,是殿外甲胄摩擦的“哗啦”声,还有士兵整齐的脚步声,像重锤一样砸在宫地上。
她缓缓坐起身,虽然常年患病让身体早已不如从前,但那双眼睛里的锐气,还是能让最勇猛的将军心头一紧。披外衣时,她甚至没让宫女帮忙,指尖划过绣着金龙的绸缎,动作慢却稳。等殿门“吱呀”一声被推开,冷风裹着杀气灌进来时,武则天抬头,正好对上张柬之那双冰冷的眼睛。
这一年,张柬之已经岁了,花白的胡须上还沾着殿外的霜雪,手里握着的佩剑剑柄都被捂热了。他身后跟着的羽林军将士,甲胄上的霜没来得及擦,刀刃反光晃得人睁不开眼,密密麻麻的人影把大殿堵得水泄不通——这哪是进宫议事,分明是逼宫!
可武则天没慌,甚至没皱一下眉,只是盯着张柬之看了半晌,突然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,声音不大却带着咬牙切齿的狠:“狄仁杰!”顿了顿,又补了一句,“你阴我!”
周围的人都愣了——狄仁杰都死了五年了!当年狄仁杰病逝时,武则天还哭着说“朝堂空矣”,甚至罢朝三日,怎么现在都兵临城下了,她反倒骂起这个死了五年的人?张柬之也愣了一下,握着剑的手紧了紧,却没说话。
你说怪不怪?一场针对女皇帝的政变,刀都架到脖子上了,被围的人不骂眼前的叛臣,反倒骂一个已故的老臣。这狄仁杰到底做了什么,能让武则天到这份上还惦记着?这场看起来简单的“逼宫夺权”,背后藏的猫腻,可比电视剧里的宫斗复杂多了,而且全跟狄仁杰有关!
1、武则天晚年的“软肋”:宠坏二张,埋下政变祸根
要搞懂神龙政变,得先说说武则天晚年的状态——她不是一开始就糊涂的,相反,她这辈子都精明得很。从才人到皇后,再到废了儿子自己当皇帝,杀过的政敌能从长安街排到洛阳城,连亲生女儿都能牺牲,这样的人,怎么会让自己落到被80岁老臣逼宫的地步?
问题出在两个人身上:张昌宗和张易之,也就是后来被骂作“二张”的那对兄弟。
这俩人是武则天晚年的宠臣,长得眉清目秀,能说会道,武则天对他们好到什么程度?简直是“要星星不给月亮”。二张一开始只是宫里的侍从,没几年就被封了官,张昌宗当到了春官侍郎,张易之更厉害,成了司卫少卿,手里都有了实权。
更离谱的是,二张仗着武则天的宠爱,开始干预朝政。大臣们要是敢反对他们,轻则被罢官,重则被杀头。比如宰相魏元忠,就因为说过“二张是小人,不能重用”,就被二张诬陷谋反,差点被处死;还有太子李显的儿子李重润、女儿李仙蕙,就因为私下议论了几句“二张太嚣张”,居然被武则天赐死了——你想想,亲孙子、亲孙女啊,就因为两句闲话,说杀就杀,可见当时二张的权势有多吓人。
朝堂上的大臣们早就看不下去了。一方面,二张乱政,把好好的朝政搅得乌烟瘴气;另一方面,大家心里还是认“李唐正统”的,武则天再厉害,也是李家的媳妇,现在她老了,二张要是继续这么闹下去,万一武则天哪天不行了,二张说不定会篡权,到时候江山就不是李家的了。
可大臣们敢怒不敢言啊!武则天虽然老了,但威严还在,而且她手里还握着兵权,谁要是敢出头,下场肯定好不了。这时候,有个人站了出来,不是别人,正是张柬之。
但你别以为张柬之是自己想当“反贼”,他能有今天的地位,能有胆子带人造反,全靠一个人的提拔——没错,就是武则天骂的那个狄仁杰。
2、狄仁杰的“后手”:三次举荐张柬之,埋下“复唐种子”
狄仁杰和武则天的关系,说起来特别有意思。武则天是女皇帝,狄仁杰是她最信任的宰相;武则天想把江山传给武家,狄仁杰却一心想让李家复位。可俩人偏偏能共事几十年,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,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侄子武三思、武承嗣。
就说举荐张柬之这事吧,《新唐书》里写得明明白白,狄仁杰前前后后举荐了三次,才让武则天真正重用张柬之。
第一次举荐是在长安二年(702年),当时武则天问狄仁杰:“我现在缺个能当宰相的人,你觉得谁合适?”狄仁杰想都没想就说:“荆州长史张柬之,这个人有谋略,有胆识,年纪虽然大了点,但当宰相绝对没问题。”武则天听了,没当回事,只是把张柬之调到洛阳,当了个洛州司马——相当于从地方官调到京城,升了一级,但离宰相还差得远。
过了没多久,武则天又问狄仁杰:“上次你说的宰相人选,还有没有更合适的?”狄仁杰笑着说:“陛下,我上次推荐的张柬之,您还没重用呢!他可比现在这些官员强多了。”武则天这才有点重视,把张柬之升为秋官侍郎——这就到了副部长级别,离宰相近了一步,但还是没当上。
直到第三次,狄仁杰又提了:“陛下要是想找个能安定社稷的宰相,非张柬之不可。”这次武则天终于听进去了,没过多久就任命张柬之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,也就是正式拜相。
你可能会问,狄仁杰为什么非得推荐张柬之?就因为他有能力?当然不是。更重要的是,张柬之跟狄仁杰一样,心里向着李唐皇室。狄仁杰知道,自己年纪大了,身体也不好,肯定活不过武则天,要想在自己死后让李唐复位,必须找个靠谱的人,在武则天身边埋下“种子”——张柬之就是这个“种子”。
而且狄仁杰不光推荐了张柬之,还推荐了一堆忠于李唐的人,比如桓彦范、敬晖、崔玄暐、姚崇这些后来参与政变的核心人物。这些人要么被任命为御史,要么被安排在禁军里,慢慢掌握了实权。当时武则天还没察觉,只觉得狄仁杰推荐的人都很有能力,帮自己解决了不少麻烦,可她不知道,这些人早就被狄仁杰拧成了一股绳,目标只有一个:等时机成熟,就逼武则天退位,让李显复位。
这里还有个小故事,特别能说明狄仁杰的心思。有一次,武则天跟狄仁杰聊天,说自己做了个梦,梦见一只鹦鹉,翅膀断了,飞不起来了,问狄仁杰这是什么意思。狄仁杰马上抓住机会,说:“陛下,鹦鹉就是‘武’啊,代表您;翅膀断了,就是说您的儿子们要是不得势,江山就不稳了。您要是立李显为太子,这‘翅膀’不就接上了吗?”
武则天当时没说话,但心里肯定动了心思。后来她之所以没把江山传给武家侄子,而是立李显为太子,狄仁杰的这句话起了很大作用。你看,狄仁杰多聪明?不直接跟武则天对着干,而是用做梦这种委婉的方式,劝她立李显为太子——这其实就是为后来的政变打基础,要是李显没被立为太子,就算杀了二张,也没人能名正言顺地继位。
可惜武则天当时只觉得狄仁杰是为自己好,没多想。直到五年后,张柬之带着人围了她的寝宫,她才突然明白:原来狄仁杰早就布好了局,自己信任的老臣,早就为李唐复辟铺好了路!
3、政变当天:岁张柬之硬闯长生殿,李显吓得躲在角落
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,这一天的长安特别冷,连太阳都躲在云里不肯出来。张柬之觉得时机到了——当时武则天病重,已经好多天没上朝了,朝政全被二张把持,而且二张还在私下里谋划,想趁武则天病危时,杀了李显和李旦,自己掌权。再不动手,就晚了!
当天早上,张柬之先找了羽林军的将领李多祚,跟他说:“将军,你现在的荣华富贵,是谁给你的?”李多祚说:“是高宗皇帝(李显的父亲)给的。”张柬之说:“现在二张作乱,陛下病重,太子被欺负,你难道不想报答高宗皇帝的恩情吗?”李多祚本来就恨二张,一听这话,马上拍着胸脯说:“我听您的!”就这样,羽林军被争取过来了——这可是皇宫的禁军,有了他们,政变就成功了一半。
然后张柬之又派人去请太子李显,让他跟自己一起进宫。可李显是出了名的胆小,当年被武则天废了太子之位,流放到房州,天天吓得睡不着觉,连听到武则天的圣旨都怕得想自杀。现在让他跟张柬之一起“逼宫”,他哪敢啊?躲在东宫不敢出来,嘴里还念叨:“二张确实该杀,可陛下还在病重,咱们这么做,会不会太过分了?要不等等再说?”
张柬之急了,要是李显不出来,这场政变就名不正言不顺,跟谋反没区别。他让桓彦范直接闯进东宫,对李显说:“太子殿下,现在是关键时刻,要是再犹豫,不光您会被杀,李唐的江山也没了!我们已经跟羽林军商量好了,今天必须动手,您要是不跟我们走,我们就只能死在您面前了!”说着就往柱子上撞,李显这才没办法,哆哆嗦嗦地跟着他们出了东宫。
接下来的过程,比想象中顺利得多。张柬之带着羽林军,从玄武门进宫——你没看错,就是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那个门,唐朝的政变好像都爱选这儿。宫里的侍卫看到是羽林军,还有太子在,没人敢阻拦,很快就到了长生殿外。
张柬之让人把长生殿围得水泄不通,然后自己带着桓彦范、崔玄暐几个人,握着剑走了进去。这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:武则天被惊醒,看到满殿的士兵,却怒骂死了五年的狄仁杰。
武则天一开始还想摆皇帝的架子,盯着张柬之问:“你们带着兵闯进宫,是想反吗?二张要是犯了错,杀了就是,何必这么大动干戈?”她的目光扫过人群,一下子就看到了躲在后面的李显,眉头猛地拧起来,声音也冷了:“是你让他们干的?”
李显本来就害怕,被武则天这么一瞪,吓得往后缩了缩,嘴唇哆嗦着,半天说不出一个字。还是桓彦范往前跨了一步,朗声道:“陛下,先帝(唐高宗)当年把太子托付给您,现在太子已经成年,天下百姓早就盼着李唐复位了!我们不是谋反,是奉太子之命,诛杀二张这两个逆贼,还请陛下传位给太子,顺天意,合民心!”
武则天没理桓彦范,反而把目光转向崔玄暐,语气里带着点失望:“别人都是靠旁人举荐才上位的,只有你,是我亲手提拔的,你怎么也在这里?”崔玄暐垂着眼帘,声音很轻却很坚定:“臣这么做,才是真的报答陛下的提拔之恩。要是让二张继续乱政,江山就毁了,陛下您辛苦打下的基业,也会付诸东流。”
这句话像一根针,一下子刺破了武则天最后的侥幸。她突然笑了,笑声里满是悲凉,一边笑一边说:“狄仁杰啊狄仁杰,你果然算得比谁都远!我还是小看你了。”
4、狄仁杰死了五年,怎么“阴”到武则天?他布的局藏着个狠招
看到这儿,你肯定跟当时的羽林军将士一样,满脑子疑问:狄仁杰都死了五年了,怎么还能“阴”到武则天?他生前到底布了什么局,能让岁的张柬之甘愿冒险,能让这么多官员跟着一起反?
其实狄仁杰的局,藏着两个特别狠的招,而且这两个招,都是武则天自己“配合”完成的。
第一个狠招:用“忠诚”伪装,让武则天放松警惕。狄仁杰这辈子,从来没跟武则天说过“您该退位,让李显复位”这种话,反而每次都顺着武则天的意思来。比如武则天想建寺庙,狄仁杰就劝她“现在百姓还没富裕,建寺庙太费钱,等以后再建”;武则天想派兵打突厥,狄仁杰就说“突厥只是来抢东西,没必要派兵,只要安抚好边境百姓就行”——这些建议都合武则天的心意,而且确实对国家有利,所以武则天觉得狄仁杰是“忠于自己”的。
可狄仁杰的“忠”,不是忠于武则天这个人,而是忠于江山社稷。他知道,只有让武则天信任自己,才能在她身边安插自己的人,才能劝她立李显为太子。要是一开始就跟武则天对着干,别说推荐人了,自己早就被砍头了。
第二个狠招:把“复唐”的种子,埋在武则天最信任的地方。你看狄仁杰推荐的人,崔玄暐是武则天亲手提拔的,武则天觉得他“听话”;桓彦范是御史,负责监察百官,武则天觉得他“公正”;张柬之是宰相,武则天觉得他“能干”;李多祚是羽林军将领,武则天觉得他“忠诚”——这些人都被武则天放在了关键岗位上,可她不知道,这些人心里都向着李唐。
更狠的是,狄仁杰还提前解决了“名正言顺”的问题。要是李显没被立为太子,就算杀了二张,政变也师出无名,大臣们肯定会反对。所以狄仁杰一次次劝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,甚至不惜用“鹦鹉折翼”的梦来暗示。等武则天立了李显为太子,就等于给了张柬之他们一个“合法”的理由:我们不是逼宫,是帮太子清除逆贼,让太子顺利继位。
这里还有个细节,特别能体现狄仁杰的远见。他去世前,特意把张柬之、桓彦范这些人叫到家里,跟他们说:“我死了以后,你们一定要团结,等陛下病重,二张作乱的时候,就是你们动手的时机。记住,一定要让太子复位,这是咱们唯一的目标。”还把自己多年来收集的二张罪证,都交给了张柬之——有了这些罪证,政变时就能名正言顺地杀二张,不会被人说是“无故杀人”。
武则天到最后才明白,自己一直以为的“心腹”,其实都是狄仁杰布下的棋子;自己信任的老臣,早就把后路都铺好了。她骂狄仁杰“阴我”,不是恨他背叛,而是恨自己太傻,居然没看穿这个老狐狸的心思;更恨自己,明明知道李唐正统的民心不可违,却还抱着“武周江山”的幻想,最后落得个被自己提拔的人逼宫的下场。
可话又说回来,要是没有狄仁杰的这个局,唐朝可能真的就变成武周了,后来的开元盛世也不会有。狄仁杰看似“阴”了武则天,其实是帮她守住了最该守住的东西——江山社稷。
5、政变之后:武则天退位、张柬之遭陷害,狄仁杰的“局”还有后续
政变当天,羽林军很快就杀了张昌宗和张易之,还把他们的头砍下来,挂在皇宫外示众。老百姓看到二张的头,都拍手叫好,甚至有人扔石头砸,可见这俩人有多招人恨。
第二天,武则天就颁下制书,让太子李显代理国政。她坐在长生殿里,看着空荡荡的大殿,突然觉得特别累。以前不管遇到多大的事,她都能撑住,可这次,她知道自己输了——不是输给张柬之,不是输给李显,是输给了时间,输给了“李唐正统”这四个字。
她想起自己刚当皇帝的时候,多少人反对,多少人想杀她,可她都挺过来了,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,百姓也能安居乐业。可到了晚年,因为宠信二张,把朝政搞乱了,也寒了大臣们的心。要是狄仁杰还在,肯定会劝她“别宠信二张”,可现在,再也没人敢跟她说真话了。
正月二十四日,武则天正式下诏退位,把皇位传给李显。李显复位后,第一件事就是把国号改回唐,还把太庙迁回长安,一切都恢复到武则天称帝前的样子。武则天则被迁到上阳宫,虽然还是被尊为“则天大圣皇帝”,但实际上已经成了没有权力的“退休皇帝”。
上阳宫的日子很安静,窗外的梅花谢了又开,武则天每天除了吃饭睡觉,就是看着墙上自己年轻时的画像发呆。画像里的她,穿着皇后的朝服,眼神锐利,意气风发,那时候她还叫武媚娘,还在为了皇后之位奋斗。可现在,她老了,病了,权力也没了。有时候她会问宫女:“外面怎么样了?太子(李显)把国家治理得好不好?”宫女总是说:“陛下放心,新皇帝治理得很好,百姓都很安定。”武则天听了,就会沉默半天,然后叹口气。
而参与政变的张柬之、桓彦范这些人,下场却不太好。李显复位后,虽然封他们为“五王”,给了他们很高的爵位,但李显性格懦弱,朝政很快就被韦皇后和武三思(武则天的侄子)把持了。武三思恨张柬之杀了二张,还逼武则天退位,就跟韦皇后联手,诬陷张柬之他们“谋反”。
没过多久,张柬之就被流放泷州(现在的广东罗定),当时他已经82岁了,身体本来就不好,加上流放路上的颠簸,没到地方就病死了。临死前,他还拉着儿子的手说:“我这辈子,没什么遗憾的,唯一对得起的,就是狄公(狄仁杰)的知遇之恩。要是没有狄公,我不可能有今天,也不可能为李唐复位出一份力。”
桓彦范、敬晖这些人也没好下场,要么被流放,要么被武三思派人杀死,下场都很凄惨。只有崔玄暐因为平时比较低调,没被武三思盯上,最后病死在任上,算是善终。
你可能会觉得,狄仁杰的局白布了?其实没有。虽然张柬之他们被杀了,但李唐的江山已经稳住了。后来李隆基(唐玄宗)发动政变,杀了韦皇后和武三思,彻底清除了武家的势力,开创了开元盛世——要是没有神龙政变,李显就不会复位,李隆基也没机会当皇帝,唐朝的历史可能就改写了。
而且狄仁杰推荐的人里,还有个叫姚崇的,后来成了唐玄宗的宰相,帮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。姚崇经常跟别人说:“我能有今天,全靠狄公的推荐。狄公不光有识人之明,更有治国之才,他才是真正的‘救时宰相’。”
6、武则天的“最后清醒”:骂完狄仁杰,她终于懂了“民心”
武则天在阳宫住了十个月,就在神龙元年十一月去世了,享年岁。临死前,她留下了一道遗诏,做了三件事:第一,去掉自己的皇帝称号,恢复“则天大圣皇后”的身份;第二,跟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乾陵;第三,赦免了所有被自己贬谪的宗室子弟和大臣。
这三道遗诏,其实是武则天最后的“清醒”。她终于明白,自己就算当了十几年皇帝,也改变不了“李唐皇后”的身份;就算再喜欢武家,也改变不了“民心向李”的事实。而这一切,狄仁杰早就告诉过她,只是她当时没听懂。
当年狄仁杰劝她立李显为太子时,说过一句话:“天下是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的天下,陛下只是代为管理,不是陛下的私产。”那时候武则天觉得狄仁杰是在“教自己做事”,心里还不太舒服,可到了最后,她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——皇帝不是为了自己的权力,而是为了江山社稷,为了百姓。要是违背了民心,就算权力再大,也会被推翻。
她骂狄仁杰“阴我”,其实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认可。她知道,狄仁杰从来没害过自己,只是做了该做的事。要是没有狄仁杰,自己可能会在晚年被二张蒙蔽,最后落得个“亡国之君”的下场;要是没有狄仁杰,李唐复位可能会更晚,天下可能会更乱。
现在很多人说武则天是“千古一女帝”,不光是因为她敢当皇帝,更因为她在晚年能认清现实,主动退位,还江山于李唐——这其实有狄仁杰的一份功劳。狄仁杰用自己的智慧和远见,既保住了李唐的江山,也保住了武则天的名声。
乾陵前的无字碑,至今还立在那里。有人说武则天是想让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,有人说她是觉得自己的功绩太多,写不完。但我觉得,她可能是想起了狄仁杰,想起了自己骂他“阴我”的那个早上——她知道,自己的功过,不用写在碑上,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;而狄仁杰的功劳,也不用写在碑上,唐朝的历史,就是对他最好的评价。
7、后世的“狄公启示”:真正的权谋,是“顺民心”而非“玩手段”
很多人看完神龙政变的故事,都会觉得狄仁杰是“权谋高手”,用一个局,让李唐复位,让武则天退位。可实际上,狄仁杰的“权谋”,从来不是玩手段,而是顺民心、识大势。
他知道,民心向李唐,所以劝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;他知道,二张乱政会失民心,所以提前安排人,等时机成熟就杀二张;他知道,只有让忠于李唐的人掌权,才能保住江山社稷,所以推荐张柬之他们。这些都不是“阴招”,而是顺应历史潮流的“阳谋”。
反观那些真正玩权谋的人,比如武三思、韦皇后,他们靠阴谋诡计夺权,最后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。这就说明,真正的权谋,不是“算计人”,而是“为百姓”;不是“争权力”,而是“守江山”。
狄仁杰的故事,对后世影响也很大。后来的宰相,比如姚崇、宋璟,都以狄仁杰为榜样,把“为民做主”“为国分忧”作为自己的为官准则;宋朝的包拯,更是把狄仁杰当作偶像,一生清正廉洁,为民伸冤,被人称为“包青天”。
甚至到了现在,还有很多人喜欢狄仁杰的故事,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,只要跟狄仁杰有关,都很受欢迎。为什么?因为大家喜欢的,不是他的“权谋”,而是他的“忠诚”——对江山社稷的忠诚,对百姓的忠诚。
回到开头的那个场景,岁的武则天被围在长生殿,怒骂死了五年的狄仁杰“阴我”。那一刻,她不是恨狄仁杰,而是羡慕他——羡慕他能看清大势,羡慕他能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一生,羡慕他能在死后,还被人铭记,还能影响历史。
而狄仁杰,虽然早就不在了,但他用自己的一生,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:真正能改变历史的,不是权力,不是阴谋,而是民心。只要顺应民心,就算是再难的事,也能做成;只要违背民心,就算是再大的权力,也会失去。
这,就是神龙政变背后,最值得我们记住的东西。
对此,你怎么看呢?
炒股票软件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