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历史观止编辑|历史观止
《——【・前言・】——》
提起李秀成,十个人里九个会说他贪腐误国,把苏州刮得民不聊生,连李鸿章都叹他王府是“神仙窟宅”。可真翻遍太平天国的史料才发现,这说法压根没摸到根子。李秀成的“腐败”,不过是太平天国制度溃烂的遮羞布,真正把天国拖进深渊的,从来不是某个将领的豪宅,而是从永安建制就埋下的权力毒瘤。
一、苏州城里的两面派:一边安民一边拆房
别被李秀成“不加搜括”的说法骗了。他刚进杭州时,确实下令不准抢掠,还让手下士兵帮百姓重建房舍,案头摆着的《纪效新书》翻得卷了边,看着像个懂治军的将领。可一到苏州,嘴脸立马变了。
城破那天,太平军把阊门一带的商铺烧得精光。昔日里“五更市卖何曾绝”的苏州城,连块热豆腐都买不到。火腿价格从每斤二钱银子飙到四两,寻常百姓别说吃肉,连杂粮都掺着树皮吃。
他嘴上喊着“安抚难民”,让手下给流民发粮发钱,转头就征发三千多工匠修王府。工匠们从早干到晚,连歇口气的功夫都没有,常熟的行宫刚盖完顶,苏州的“醉月园”又破土动工,不少人累得吐了血,还得接着干。
更横的是设卡敛财。盛泽镇到苏州城,十里一道关卡,商船过一次就得交一次钱,连船上的备用粮食都要抽成。商人想保住货物,要么给“进贡行”送厚礼,要么按月交保护费,这些银子最后全流进了李秀成的私库,账本上连个记录都没有。
二、忠殿六部:看着像官署,实则是私衙
太平天国的官制乱得没边,三千多种官职,名字稀奇古怪,连太平军自己人都分不清。李秀成在苏州搞的“忠殿六部”,看着是仿清朝建制,实则就是他的私人衙门。
他手下的“殿前忠求师”“殿前又副掌率”,听着官位挺高,其实就是他身边的亲信,既不管军政也不管民政,就负责帮他管钱管物。苏州城里的王爷多如牛毛,1863年一年就封了九十个王,每个王爷都搞自己的一套官制,尚书、侍郎比清朝六部加起来还多。
民间编了句谚语调侃:“王爷满街走,丞相多如狗”。官职明码标价,文书职位要五十两银子,领兵的将领得交五百两,只要银子到位,当天就能拿到印信。这种乱象不是李秀成一个人搞出来的,天京城里的洪秀全,光给自己的亲戚封王就封了二十多个,整个政权早成了权力分赃场。
三、安庆之败:不是没粮救,是不想救
安庆是天京的门户,丢了安庆,天京就成了清军的囊中之物,这点李秀成比谁都清楚。可陈玉成在安庆苦撑的时候,他就是按兵不动。
当时苏州的粮仓堆得满当当,稻谷、小麦加起来足够十万大军吃一年,军械库里的火炮、弹药也没断过。陈玉成派来的信使跑断了腿,李秀成要么说“军需不足”,要么说“苏浙不稳”,就是不肯发兵。
他不是傻,是有私心。从苏州到湖北,单程三千里路,他故意让军队走得慢,每天只走三十里,还没到湖北就听说陈玉成回了安庆,立马下令掉头回苏州。在他眼里,苏浙的地盘比天国的存亡重要,自己的私产比兄弟的性命金贵。陈玉成到死都没再求过他,昔日一起打天下的兄弟,彻底成了陌路。
四、供词里的猫腻:曾国藩为啥不敢交上去?
李秀成被俘后,在狱中写了五万多字的供词,可这份供词曾国藩压根没敢交给慈禧。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,完整版供词公开,才让人看清里面的门道。
供词里骂清政府腐败,却把曾国藩夸成了“大清唯一为国为民的人”,还说“曾帅温和有礼,若能归顺,必能保百姓平安”。这话要是传到慈禧耳朵里,曾国藩轻则丢官,重则株连九族。更离谱的是,他还在供词里写了“收齐章程”,给曾国藩出主意怎么招降太平军余部,连哪些将领可以拉拢、哪些需要剿灭,都写得明明白白。
有人说他是忍辱负重,想趁机保存太平军实力;也有人说他是贪生怕死,想靠卖友求荣保命。不管真相是什么,这份供词暴露了他的投机本性——从农民领袖到投机者,他的转变比翻书还快,早年“人人平等”的理想,早被权力和财富冲得没影了。
五、江南的浩劫:不是打仗毁的,是制度毁的
李秀成的腐败只是冰山一角,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,才是把江南拖垮的元凶。苏杭一带原本是天下粮仓、丝绸之乡,可经过太平天国十几年的折腾,彻底成了废墟。
农业先崩了。苏属四府一州,荒地不下两百万亩,运河堵塞没人疏通,堤坝溃决没人修补。1869年太平天国都快亡了,苏南还有一半的土地荒着,老百姓要么逃到上海,要么躲进山里,田里连个耕种的人都没有。
商业更惨。苏州城的商铺烧光后,再也没能恢复元气。关税重得吓人,商人从苏州运一批丝绸到上海,要过十道关卡,最后能剩下两三成货物就不错了。物价翻着倍涨,棉布从每匹三钱银子涨到二两,老百姓根本消费不起,市集上连个摆摊的都没有。
更讽刺的是上海。因为太平天国搞垮了苏南的贸易,上海的对外贸易反而暴涨,外夷商船畅通无阻,还能享受免税政策,银子赚得盆满钵满。这哪是“天国盛世”,分明是把江南的财富,拱手让给了洋人。
六、老母为质:最后的疯狂,还是最后的无奈?
天京被围时,李秀成慌了。曾国荃的湘军围着天京,李鸿章的淮军盯着苏州,左宗棠的楚军守着浙江,三路大军压境,他的好日子要到头了。
洪秀全让他去皖北、鄂北调兵,他却惦记着苏州的王府和私产,磨磨蹭蹭不肯走。后来听说李鸿章要打苏州,他急得跳脚,跟洪秀全说:“老家被抢了,我非回去不可!”洪秀全怕他一去不回,不肯放行,李秀成竟干出了瞠目结舌的事——把八十岁的老母留在天京当人质。
洪秀全一看,这小子总算有诚意了,才放他回苏州。可回去又能怎样?苏州还是丢了,他拼了命想保住的财富和地位,最后全成了泡影。清军攻破苏州时,他的王府被搜出上百万两银子,可这些银子,连他自己的命都保不住。
七、神仙窟宅的真相:不是个人贪,是制度烂
李鸿章说李秀成王府是“神仙窟宅”,没说错,但没说透。这座豪宅里的英国银器、南洋异兽、沉香木寝具,不是李秀成一个人的贪念造成的,是太平天国整个制度的漏洞,把他推向了奢靡的深渊。
从永安建制开始,太平天国的理想就变了味。《天朝田亩制度》喊着“有田同耕,有饭同食”,可官员的仪仗比清朝还森严——天王坐六十四人抬的黄轿,东王坐四十八人抬的绿轿,连最基层的两司马,都有四人抬的蓝轿。官员们住的王府一个比一个奢华,洪秀全的天王府占地十里,李秀成的忠王府比天王府还大,这种矛盾,早就注定了天国的结局。
李秀成从贫苦农民变成腐败官僚,不是个人的堕落,是整个政权从根上烂了。太平天国的官员,只要手里有权力,就敢贪敢占,从上到下全是这样,李秀成只是其中最显眼的一个。
后来有人说,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因为军事失利,是因为内讧,可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。根本原因是权力失控、制度混乱、理想崩塌,把这个曾经喊着“均贫富”的政权,变成了比清政府还腐败的权力场。李秀成的“腐败”,不过是这个悲剧里,最容易被人看见的遮羞布罢了。
【参考资料】
《庚申泣杭记》(清・丁丙著)
《李秀成自述》(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校注本)
《清史稿・洪秀全传》(中华书局点校本)
《太平天国》(史景迁著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)
《太平天国的“官”为什么不伦不类?》(历史研习社刊文)
《澎湃新闻・太平天国:将富庶的江南毁于一旦》
《李秀成为何留80岁老母当人质?》(百代文保刊文)
《法眼看世间111・李秀成的供词为何到建国后才公开?》
《脉络历史・李秀成有多腐败?搜刮苏州三年半》
《五彩秦安・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——李秀成》
炒股票软件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