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朋友,尤其中老年朋友,经常发现一个问题:明明身体很虚,没精神、乏力,可是只要一吃补药,马上就上火,出现口干舌燥、牙龈肿痛,甚至失眠等问题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是不是所谓的“虚不受补“?今天黄药师就来聊聊这个“一补就上火”的难题。
为什么你会“一补就上火”?
在中医看来,大多数“一补就上火”的情况,并不是你真的“火”太重,而是身体内部的一些功能失调了。主要有两大原因:
1、脾胃虚弱,运化不了
脾胃像一个传送和加工食物的工厂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以及不恰当的使用(比如暴饮暴食,不好消化的食物吃得太多),会变得老化,运转变慢。
如果一下子送来太多补品,传送带运转不动,久而久之,这些运化不掉的补品和食物就会在体内堆积,郁结而产生内热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上火”,出现牙龈肿痛、口干舌燥、喉咙痛、心烦失眠等症状。
2、通路不通畅,补不进去
中医认为,人体有一套运行气血的通道。如果这些通道不通畅,即使你吃了很多补品,也不能被输送到需要的地方,反而会壅滞在某处,产生虚火。就像我们节假日堵车一样,这时你还不断往里面加车,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堵。
四个补气不上火的调理方法
针对上面的两种情况,黄药师给大家介绍几个实用的方法,记得收藏哦!
1、先通后补,打通道路
如果你平时容易腹胀、嗳气,或者经常便秘,那么进补前一定要先疏通中焦脾胃,就像高速路堵车要疏通交通一样。
可以尝试用一些理气健脾的药材,比如陈皮。陈皮有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的作用。用陈皮泡水喝一段时间,感觉腹胀减轻、大便通畅后,再考虑进补。
陈皮水
2、小量平补,循序渐进
脾胃虚弱的人,进补要像小火慢炖一样,从小量开始,并选择药性平和的食材。不要用大量补药,更不建议上来就用峻补的药材,比如人参、黄芪这类补益力道比较强的药材,或鹿茸、阿胶这类血肉有情药材。
可以先从一些药食同源的平和药材开始,如山药、茯苓、薏米、白扁豆,和食物一样安全,能慢慢地滋养脾胃,为后续进补打好根基。
平和补气名方四神汤
如果想用参类,可以试试更平和的,例如用太子参、党参、西洋参。
太子参补力平和,对老人、儿童、体虚的人都比较稳妥;
党参补气功效比太子参明显,是平补气血的佳品,但性子偏温,对于阴虚或体内有热的人,单用久了也有可能助火;
西洋参性偏凉,既能补气又能滋阴清火,非常适合气阴两虚又容易上火的人,但平时怕冷、脾胃虚寒的人慎用。
太子参
3、滋阴与温补相结合
很多人一吃红参、黄芪、龙眼肉就上火,这时候可以试试搭配点滋阴的食材。
吃龙眼肉就上火,可以搭生地、西洋参;吃红参上火,可以配莲子和银耳。吃黄芪上火,搭配麦冬是很好的选择,它微寒,能养阴生津,调和参类的温性,让气补得进去,又不易上火。
黄芪、党参、西洋参和麦冬
4、善用“甘温除热”法
中医有个巧妙的治法叫“甘温除大热” ,就是用甘温的药物来解除发热症状。
有人可能奇怪:都发热了,为什么还要用温药?
这是因为这种发热,是脾胃虚弱导致的,好比一个家里的顶梁柱(脾胃)身体虚弱了,没有力气管理好整个家,身体各处的能量(阳气)就会不受管束,飘散在外,变成虚火浮越于上,表现出来就是各种“上火”的假象。
这种虚火与一般的上火不一样,特点是:发热一般为低热,多在劳累后加重,发热的同时伴有气虚症状,比如疲倦乏力、少气懒言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稀、面色萎黄或苍白、舌淡苔白、脉虚无力等。
这时,如果用寒药去清热,反而会进一步损伤脾胃的阳气。正确的做法是使用像补中益气丸这样的甘温之药,把虚弱的脾胃(中气)补起来,让它重新有能力收摄管理这些浮散的能量,那么虚火自然就收敛退散了。
图片仅供科普用,中成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
黄药师健康提醒
调补身体就像煮一锅好粥,要细火慢炖,不能心急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。如果这些方法尝试后还没有改善,建议找专业的中医师辨证施治,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。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,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。
(本文仅供参考,每个人体质不同,具体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)
炒股票软件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